返回洞察列表
引爆点:真的可以主动引爆一场流行吗?
发布时间:2016-04-07 00:00


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,每天起来都会有很多头条,甚至还有人想上头条而许久不得。隔三差五就有些大事件突然就爆发出来:譬如柴静的《苍穹之下》,譬如小咖秀,譬如头上长草……很多东西怎么说火就火了呢?


长草.jpg


《引爆点》用很多真实的、甚至想像不到的案例对流行现象进行了深入解读,引出了流行三法则,即个别人物法则(The Law of Few)、附着力因素(Stickness Factor)法则和环境威力(Power of Context)法则。三法则齐生效,很可能意味着“流行”即将被引爆。

引爆点1网站用.jpg


个别人物法则与我们今天所见的微博大V、意见领秀很像——他们的参与将事物扩散、推荐给更多潜在人群。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大类:

一是联系员,拥有超出常人的社交天分,联系员的有效社交范围可以大大超出普通人;

二是内行,也就是有相关背景或经验的人;

三是推销员:能够说服别人的人。这些个别人物通过自己的社交能力、魅力、超强的感染力,将潜在流行信息传播出去。

推销员.jpg


附着力因素是信息自带的一些独特属性:信息本身是有用的、能够给人留下印象,或是产品本身有吸引力甚至是诱惑的,能够长期流行的事物大多具有附着力——比如毒品、比如病毒(没错,这俩也是流行事务)。


附着力法则让我想到了模因的概念:即有些信息把自己构造成更易于保留、传博的形态,在生物体中持续的传播,像“病毒”一样顽强——具有很强的附着力。在这个概念下,很多留在的文化符号可以称为生命力强大的模因:比如达芬奇的名画蒙拉丽莎、友谊地久天长曲调、朗朗上口的诗歌等等。

蒙娜丽莎.jpg


最后一个法则是环境威力,环境对人与事件的影响之巨大是超出很多人的预期的,书中用一些案例对此做了说明:刷掉纽约地铁站的涂鸦、就能把纽约人变成好公民;

让神学院的学生快点赶路,他们在路上可能就不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,变成坏公民;

吸烟、自杀、犯罪这类复杂的行为,无不受人们所见所闻的影响。在某些层面上,环境威力与破窗理论是一回事。

破窗理论.jpg


基本上,三法则齐全,就可以引爆流行潮了,至少很多流行潮都可以用这三个法则来解释:有附着力的事物、在合适的环境下、被个别人物推向流行!

书中有两个案例印象深刻。
一个是关于儿童电视节目制作的:
在制作“蓝狗线索”过程中,制作者通过对儿童观看行为的量化观察,记录儿童对每一个片段的观注力,以量化的方式为节目提供优化依据,提高节目附着力,最终大获成功——国内火了这么久的大数据,或许还做不到这一点吧?我们对待事物的实验研究态度、对待数据的认真程度,都远不及此。

蓝狗线索网站用.png


另一个案例是对艾滋病的认知:

如果我们从来不知道艾滋病这种疾病的存在,我们人类的处境会不会好一些?

从根本上讲,艾滋病的流行是一种社会现象(而不是疾病现象),是由于贫穷和不公,是一个社会中个别人的原因造成的。如果把力气用在信仰、社会结构、贫穷、不公和一些人别人物身上,艾滋病的流行或许可以更有效的被控制。

关爱艾滋.jpg


——这或许就是引爆点在指导我们创造流行的同时更具社会意义的启示:如何去制止一些事物的流行。


附:《引爆点-读书笔记思维导图》

读书笔记-引爆点.png




返回洞察列表